济宁高新区逐渐打造成为国家级智能终端特色产业示范园区

来源:济宁高新区 | 2021-05-12 16:02:04 |

位于济宁高新区的智能终端产业园项目,是2021年济宁市重点推进的重大产业项目。据了解,智能终端产业园项目将围绕智能手机产业链、智能家居产业链、汽车电子产业链和消费电子产业链引进100家以上智能终端类企业,逐渐打造成为国家级智能终端特色产业示范园区。

济宁市智能终端产业园

济宁高新招商发展集团副总经理李海冰说:“我们科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加快推进厂房二次结构施工,完善水、电、路、排污管网等基础设施,为招商项目入驻做好筹备工作。同时,学习外地先进园区管理经验,探索多种形式开展运营合作,打造专业化的园区运营模式。”

近期,济宁高新区申报的济宁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成功获批山东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这是高新区立足新发展阶段,围绕打造四大主导新地标,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引领和带动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的新突破。

产业聚集效应凸显 赋能高质量发展

济宁高新区在发展中突出区域优势,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方面立足高新区特色,近年取得了长足发展。先后获批济宁高新区装备制造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其中济宁高新区装备制造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被工信部评为五星级产业示范基地。工程机械装备产业总规模在全国6大工程机械基地中位居第3位,具有集聚程度高、创新能力强的特点。

围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济宁高新区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及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以华为大数据中心为引领,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聚集了远山半导体、山大新材料、纬世特新材料、瑞城宇航碳材料等25家规模以上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格局。

济宁高新区利用信息产业基地的优势,大力实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主动为IT企业和智能装备制造企业牵线搭桥, 从企业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到CAD/CAPP/CAM在企业全面推广,攻克技术难题,多数企业基本实现了制造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辅助制造(CAM),部分重点企业引入了ERP系统及企业信息数据挖掘分析共享系统。建立了全区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智能制造取得丰硕成果,具备了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实现融合的基础,建起了智能制造的新高地。

济宁高新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建立了完善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济宁检验检测产业创新发展联盟、工程机械产业知识产权战略联盟、矿用泵产业技术创新等战略联盟的作用,鼓励产业龙头企业与国内外同行、大型央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配套企业组建产业创新联盟。集群内95%以上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联系,双方积极共建科研创新平台或孵化器,多渠道招才引智,开展科技研发、技术创新、检测、认证等工作,并结合企业特点提供一系列指导性解决方案,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据高新区经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高新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基本形成了基础配件共享、产业人才有序流动、内部协作紧密、外部合作活跃的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

山推厂房

全面优化发展环境 加快集群培育壮大

济宁是中国工程机械装备行业第五大生产基地,济宁高新区装备制造业是高新区重要优势支柱产业,也是重点培育的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

以智能制造机械装备产品为主导,是高新区产业集群的鲜明特色。济宁高新区工程机械装备产业拥有挖掘机、推土机道路机械、重卡等主导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据重要地位,推土机销量占全国市场的 60%左右,履带产量约占国产品牌销量的40%左右,液压系统、履带系统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目前,济宁高新区正在建设全球最大的挖掘机和推土机生产基地。同时,高新区还从多个方面打造集群发展优质环境。加强人才资金投入力度,制定完善的人才绩效评价、激励制度。鼓励各引智单位制定有利于引进人才、集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分配机制和奖励激励制度。通过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创业、培训、管理咨询等)体系、企业家培训系统、技术创新基地(中心)建设,加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组织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济宁高新区企业从业人员数量达到12.6万,全区现有“诺贝尔”奖获得者2名、海内外合作院士12名、国家级重点人才23名、省“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35名,以及其他省市级重点人才工程人选90余名,集聚了美、日、德、俄、意、法、澳等7个国家和台湾专家人才300余名,为产业集聚向创新型产业集群提升提供了智力支撑。济宁市财政列支产业集群专项资金2000万元,加大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扶持,通过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助推产业发展。建立产业集群骨干企业重点融资项目库,有针对性地定期开展银企对接,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智能制造装备企业的支持力度。

培育全球影响力企业 提升国际竞争力

济宁高新区力争到2023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实现提质增效,优化升级,打造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机械装备智慧集群、专用车装备研制高地。

在产业体系建设方面,继续扩大产业集群的规模、广度和深度,促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更加开放、更加优化的投资环境,着力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产业链高端项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形成深层次参与高端竞争、骨干企业规模带动、配套企业链条不断延伸的产业创新集群,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在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加快培育拥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知名品牌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加强知识产权战略,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培育和发展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行业,形成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鼓励和支持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打造国内外知名自主品牌,探索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企业体制机制和创新文化。着力建设一批公共科技创新平台,聚集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共建一批“开放、流动、协作、共享”的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发挥金融助推经济的关键性作用,搭建好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融资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充足的资金贷款支持。

推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提升改造,提高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供给质量。支持企业以国际国内先进智能制造装备企业为标杆,开展技术攻关、提升质量优化工艺行动,以先进技术、先进标准为依托,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引领质量提升。进一步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提高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经营者、管理者、设计者、生产者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素养,打造质量标杆企业,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推动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提高。

据济宁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罗会涛表示,2021年高新区将强力突破创新体系,提速创新谷运营中心建设,打造双创特色载体。精准对接国家重大科学工程,联合激光研究所建设半导体纳米加工研发共同体,力争全年建设培育创新平台11家、引进高校院所1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65%以上。进一步加大科研院所和院士等高端人才团队引进力度,年内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8名,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40人以上。在创新谷内高标准建设“院士之家”,为院士及高层次人才提供便利空间,成为顶尖人才服务标杆。

( 作者:张阳)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41 联系网站:85 572 98@qq.com